各位道长、学术界的朋友、媒体的朋友,在最后,由我来做大会的总结。首先我要讲自己参会的感受和体会,如果站在外面看的话就是一些观感。
首先我来报到的第一个观感:这次报到的形式非常新颖,扫二维码。事先得到通知要扫二维码报到,我想这个入门不容易,所以事先学了一下。我觉得这种形式非常的接地气,就是与现在互联网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,同时,也和这次会议的主题紧密结合起来。因为讨论新媒体和道教发展的关系,首先要进入运用新媒体或者运用网络的环境,我想我们这次环境进入了,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。
同时,这场会议是现场直播。我所参加的学术研讨会以前有十几个,现在大概七八个。但大多数的研讨会基本上是封闭式的,很少有对外直播的,几次国际道教论坛的主场,由凤凰卫视协助进行过直播。同时,我也参加过一些电视论坛或者电视直播。所以这次直播尽管不是前无古人,但是我想对于我们这次会议、对道教界研讨会来讲,是非常新颖的。有了直播这个机会,就有更广泛、更深入的交流方法,比如说我们现场三方:学术界、道教界、媒体。此次研讨会上大家所共同探讨的问题,内容也是非常新颖的,这与封闭式讨论的效果有很大不同。我接到会议的通知时间稍晚,参与其中后,我看到的情况是,无论是道教界、媒体,还是学者,对此次会议的主题高度关注。
对道教界来讲,北京、浙江、湖南四位副会长到场,这样的会议(规模)是比较少的,也说明了尽管道教界目前就新媒体这一课题还有差距,但是大家在思想上已经高度重视。现场的专家学者也很多,大家济济一堂。
“新媒体与道教发展”是事关道教发展前景的大事,是战略性的大事。我很高兴看到大批道教界的朋友能够这样高度重视,一起把这个论坛办好,办圆满。虽然我年纪较大,但也在关注一些媒体的发展,关注互联网的发展。特别是我以前也从社会学的角度,对互联网的发展做过一些观察。
我以前读过一本书《网络社会的崛起》,是西班牙人写的。当时这本书翻译出版后,舆论宣传很大,但读者不是很多。我是做宗教学的,同时在当时组织社会学系的工作,所以必须读一读这本书。现代人大多数都有手机,都在用互联网。比较早的是通过e-mail(邮件),然后发展到微博微信,这已经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。这时候道教的发展,如果不能和老百姓生活的一部分结合起来,会与社会的差距越拉越大,与群众需求脱节,也会造成(道教文化)自身的衰落,这是很现实的问题。
这次论坛的举办,我觉得是非常及时的,而且论坛非常接地气,非常紧扣主题。不仅在讨论内容上,大家的发言紧扣主题,在会议形式上也把这两者的结合做得很好,以后会怎么改进我无法预测,但是我觉得现在的尝试是非常有益的。这次大会有几个内容。
第一个,大家都认为互联网、新媒体、网络对道教的发展,看起来是大势所趋。道教必须应用这些新的技术手段来发展、来传播自己,我想大家会有共同的感觉。大家可能都看到,现在的道教在社会上的话语权不多,声音很微弱,不仅比主流的文化系统要少,而且在各个宗教内部相比而言也是比较弱的。但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,新媒体的应用,对我们道教来讲不是一件坏事,而是一件好事,是我们抓住发展机遇,加快我们传播的有利契机。一个是大会的发言,上午基本完成;下午的专场是三界人士的汇通对话;还有很精彩的讲座,内容非常丰富。参与这次论坛,就好像是淋了一场倾盆大雨,信息的倾盆大雨。我把大家上午的发言里面提到的一些基本观点,按照个人的理解归纳一下。
好几位写在论文里面,一句话就是认为,特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胡受琚教授,就认为互联网的发展、新媒体的发展,可以给道教带来飞跃式的发展,而不是一般的。因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有非常大的区别,它的特点刚才人民日报社会版主编李智勇先生做了精彩的讲座,交代得很清楚。如果能够抓紧这个契机,我们就能够在以后整个中国、整个世界的文化发展中,取得自己的话语权,扩大自己的话语权,这也是大家的共识。这个我不多讲,因为大家写的文章基本上都提到了这一点。
第二个,大家在肯定道教运用新媒体方面做努力的同时,也表示了很大的担忧。中国社会科学院姜子策先生讲得特别尖锐,很欣赏他这种犀利的笔锋。我们道教界确实运用新媒体做过一些努力,不是讲一点都没有努力过,但是我们的声音比较微弱、形式比较呆板。道教界的几位朋友也提出了此类观点,比如昆山市道协副秘书长归潇峰道长就提到了这一点。网站上没有新的内容,更没有对话,现在有的地方开始与道教之音合作,做了一些网站新媒体直播方面的工作。像上海城隍庙一样也开通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,较原来有进步,但总体来讲这方面是不足的。
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道教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,我个人的想法原因是多方面的,一个是道教界总体的文化自觉比较慢。《中国道教》副主编尹志华先生提到文化自觉、文化自信的问题,总体上发展是比较慢的。1994年,有一名叫丁光训的基督教领袖,提出一个“神学建设”的口号。他到上海时,宗教协会请他做报告。看到神学建设,我们道教能不能抓紧搞自己的教育建设呢?几年以后,年轻的道长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。我在想,为什么大家起步那么慢,很不容易推动。上海开了第一次有关教育的研讨会,第二次在泉州,第三次是在湖南省道教协会会黄至安长道长那里。三次之后,大多数的道长兴趣好像都不是很大。后来开了第四次会,这个事也就结束了。我就在思考这是什么道理?读完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文化自觉的文章,有点开窍了。我觉得我们每个人都必须有文化自觉,相对而言道教界这方面起步慢了一点。
在新媒体这个问题上,我想我们的起步也稍微慢了一点,缺乏一个整体战略的思考。有一部分道长、一部分宫观比较站在前沿,已经感到这个事情的急迫性了,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道长,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,这是急需改变的情况。
照道理像我这样的学者,对道教界的情况不应该指手画脚,但现在我们在一起,作为朋友我是真心说这些,哪怕是受到批评的话,不太容易接受的话,希望道教界朋友们能够宽容对待。庄子说老子的思想:“宽容於物,不削於人。”我想我们要用这种心态来接受、包括今天大家对现状的批评,应该是感谢大家指出这个情况。
第三个,大家在文章当中,在发言当中,或多或少用各种方式对道教如何运用新媒体,或者新媒体和道教怎么更好的结盟,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。姜子策先生的文章、道教学者王驰博士的文章,都有很多具体的建议,都有共同的特点。我想姜先生站在编辑的位置上,容易看得清现在各种各样的问题,各个宗教、各个学界的情况,当然也可以看到道教界的情况,因为在网上一查就知道了。像刚才举的两位佛教界的法师,我们这里有吗?没有,这个差距是很明显的。
大家都对道教后续的发展做了一些很好的建议,王驰博士是上海市道教学院的副教务长。教务长是一位道长,道长主要管后勤保障这块,真正教务的工作包括策划、规划,是王驰在做。他提出的这份道教应该怎么样运用网络、运用新媒体进行教育的想法,我觉得是非常有针对性的。
这样的建议有很多,包括苏州市道教协会副秘书长黄新华道长、昆山市道协副秘书长归潇峰道长都有很具体的建议。归潇峰道长针对有些微信、网站上的专栏设置菜单提出了中肯的意见。这是大家提的意见,包括北京大学教授吴受琚先生及其他先生,这些意见论文里面有,时间关系就不重复这些内容了,请大家把他们的意见仔细看看,尤其是道教界的朋友。道教界几位领导都在这里,我建议认认真真看看学仁们及道长们的一些中肯建议。我想大家的共识非常重要,这是我们最大的收获。通过这个会议,我们进一步把多媒体和道教的关系做得更紧密了。学界、道教界、媒体界,大家的心凝聚在一起,这是了不起的成果。至于里面一些具体的东西,大家慢慢来聚焦,包括今天大会发言的茅山书院研究员李涛博士做的研究,我觉得非常有趣。她作为当代学仁、在读博士生,有跟一般年轻人共同的表达方式和思路,同时又是道教的信徒,对于道教经典的传播也有自己的看法。像这类建议,我想能不能慢慢吸收,这是大会的收获。
我自己的感受,我们这次会议还有一些进一步讨论的空间,或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。首先我想我们这样的会议,希望以后还能持续开下去,有更多的多媒体和道教发展结合得好的实践经验拿出来进行交流,目前这方面还比较少一点。这说明后面还有很多发展空间和讨论空间。一谈到发展空间和讨论空间,马上就会想到,现在还是要转变思想。前面讲的收获是在大会里面的收获,能不能做到整个道教界和媒体友好相处,还是存在一些问题。当然有各种各样的原因,不是光道教界的问题。有时候道教界对媒体上的一些提问的回应,我个人觉得很仓促,有时甚至是不知所措,这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,对道教也没有什么好处。有的东西只是一个信仰问题,但在媒体的大轰炸下下台了,这个事情过去了不讲。从道教界的应对来讲有点手足无措,事情过去之后也没有通过一些很好的方法为其证明。李一事件中,李一为平息事态而辞职。我们道教界的应对怎么样呢?发言人的发言是不是妥当?后来的一些宣传,能不能巧妙地运用网络、新媒体,把它迂回地做一些说明?这些东西都没有做。这只是说明我们在网络的情况面前,发生的一些突发情况面前,我们不知道怎么应对。这是我们的弱点,有时候不容易跟媒体取得好的谅解和支持。
回到论坛的主题,以后我们要进一步讨论的课题还很多。道教在变,新媒体也在变,短短二三十年出现很多新东西。在这个变化的情况后,以后道教界怎么进一步去适应、去运用、去驾驭,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,也是应该引入讨论的话题。我想道教界如果想要和新媒体亲密无间地进行合作,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自己的人才。我在十年前做过一个中国宗教人数调查,这个调查是另外一个大项目里的辅助调查。大项目出来没有引人注意,只有宗教人数的调查一直上至领导,下至一般的平民百姓都非常关心。我调查了中国信教的人数究竟有多少,我的调查口径是3.2亿,大大地超过了我们现在宣布的1亿信教人数的口径。同时,以问卷形式的调查中,各个宗教徒信众的比例佛教最高。大陆信教人群中,佛教徒占了31.3%。也就是说1/3是佛教信徒,有1亿多。道教查下来只有2000多万。让人觉得担心的是,我调查了各个教信教教众当中的学历情况,根据调查,基督教包括基督教新教和天主教的情况最好,博士、硕士、本科生的比例超过社会上一般人口的比例。其次是佛教,虽然比例没有基督宗教那么高,但已经有博士。再后来是伊斯兰教,有硕士,因为信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当中有很多。但是道教,十年前连本科生都没有查到,经过培养,十年之后有了。这是个非常大的差距。
后来我们发现道教各个地方和全国的道教协会开始重视这个问题,吸纳了一批大学毕业、硕士毕业或者博士,已经有拥有博士学位的人进入到道教界。这里面恐怕又有两种情况,一种作为工作人员被引进,被引进的人有高学位,帮我们道教做很多事,很真心,但是他的身份还不是道士。像现在上海引进的王驰博士,他有博士学位,自己信道教,愿意为道教事业献身,在上海很活跃,做了教务工作之外,同时还在社会上讲经说法。另一种像苏州的黄新华道长、昆山的归潇峰道长,他们都是大学毕业之后被吸纳进来,已经是正式的道士,不是一般的工作人员。这些人为道教增添了一些新的血液,同时为道教整个文化素质、学业成绩的提升做了峰值。但从道教和运用新媒体的角度来看,有很多机会但是抓不住。最后,如果再召开这样的论坛,我希望能够多请一些传媒的专业朋友一起来参加讨论。论坛上的讲座信息量非常大,也非常活。熟悉新媒体的人的所想、所做就在我们眼前,我们希望这样的朋友能够更多。最后我要说,我所参加的会议当中,这次会议是接地气、紧扣主题、生动活泼的,也是非常圆满的会议。它的功劳不仅在会议本身的圆满,而且提出了许多的问题,让我们进一步地思考,给道教的发展起到启示引导的作用。
这就是我的全部总结,可能有错误的地方,大家批评指正,谢谢大家。
(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、华东师范大学宗教文化中心主任 道教之音 编辑 整理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