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明山(资料图:图源网络)
巍巍四明山,方圆八百里,二百八十峰绵延余姚、鄞州、奉化、上虞、嵊州等县、市、区。从汉代起,有众多的道家、隐士在山中或炼丹采药,或隐真学道,留下大量的神奇传说,单在余姚境内至今仍有许多遗迹可寻。
西汉 梅福
文献记载早在西汉时梅福就来到四明山。梅福是江西九江郡寿春人,少有文采,曾任九江郡文学,补南昌都尉,见王莽篡权乱政,便辗转入梁弄东明山隐居。在学道修仙之余,他还经常为山民治病,因医术高明被奉为仙人。
民间传说梅福升天后,犹化作乞丐常来东明山仙井施放仙药,使山民解除病苦。至今东明山上梅福草堂遗迹仍依稀可辨,梅仙井清晰如故。值得一提的是,梅福在余姚期间,还为自己的三女儿择了一位夫婿,即是被后世称为汉高士的严子陵。
东汉 刘阮遇仙
到了东汉明帝永平年间,四明山上又流传了一段仙凡佳话———刘阮遇仙。
据南朝刘宋时临川王刘义庆《幽明录》记载,有一年,剡县(今绍兴嵊州)人刘晨、阮肇入天台山(是时四明、天台为一山,同谓之天台)采药,至溪浒迷路。两人见水中有桃花、粽叶顺流而下,猜测上流必有人家,遂顺溪而上,遇到两位穿绛裙碧衣的绝色女子。两女将他们接到桃源洞,以胡麻饭、山羊脯招待,并说:“妾乃天帝之女,居此数纪,吞天地之精华,食芝兰之淑气,今与君有缘。”于是双双结为夫妻。
居半年,刘、阮两人思乡求归甚切。两女见状说:“罪根未灭,使君等如此。”即唤请九天仙女共作歌舞送别。刘、阮两人回到家里,才知道他们的子孙已经传至第七代,真可谓“天上方一日,人间已一年”。后来两人想再回到当年遇仙之所,则再也找不到路了。至西晋武帝太康八年(287),刘、阮两人再次入山,遂不知所踪。
据唐代名士谢遗尘考证,当年刘阮遇仙的地方即为今天大岚镇的四窗岩。自唐代后,刘阮遇仙的故事被广泛地写入诗词、歌赋、戏曲之中歌颂不已,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引用最多的典故之一,唐教坊还根据这个故事,创作了一个叫《阮郎归》的词牌名流行千余年。
刘阮遇仙(资料图:图源网络)
东汉末 刘樊升仙
东汉末年,有江苏下邳人刘纲为上虞令。
刘纲性喜神仙方术,闻有一位得道仙人白道人(又称白君)隐居在梁弄白水山潺湲洞侧,便弃官挂印,偕夫人樊云翘双双拜白道人为师,在洞侧结庐学道。匆匆过了数十年,两人道术渐进,能檄召鬼神,禁制度化之事。相传刘纲为了检验自己的学道成果,经常与樊云翘较量法力,结果事事逊于樊云翘。学道既成,将升天,会交友于大兰山顶。刘纲攀援一棵皂荚树数丈,然后向上飞举,与众亲友挥手告别。樊云翘则在树下一座桥边,等一片祥云飘然而至,也脚踏彩云冉冉而去。
刘樊升仙的故事载于晋葛洪的《神仙传》。大兰山今称大岚山,大岚镇上至今仍有升仙山、升仙桥等地名。而白水山今称道士山,山上潺湲洞虽已不存,但洞旁号称“浙东第二瀑布”的白水冲瀑布仍长流不歇。后来,人们在他们升仙的地方建了一座祠宇观,又在观旁建樊榭以祀樊夫人。唐玄宗天宝三年(744),因为祠宇观山高路远,而移置于白水山潺湲洞旁原为奉祀白道人的白水宫。明正德、嘉靖年间,祠宇观圮。2005年,梁弄镇政府为开发旅游资源,在旧址附近建玉皇殿,恢复了朝天门、八卦坛、过云桥等建筑。
升仙桥(资料图:图源网络)
孔佑乘白鹿 仙去
南朝梁时,会稽孔道隆、孔道微天师世家的从孙孔祐居樊榭学道。他曾见山谷中有钱数百斛,在他眼里不异于瓦砾,而樵者争相取之,结果都化为瓦砾。有一天,一头白鹿中矢来投孔祐,孔祐养其创,痊愈后而去。数年后,白鹿再来投孔祐,孔祐遂乘白鹿仙去。后人在樊榭旁建鹿亭以纪念这件事。现在余姚尚有鹿亭、白鹿等乡村,名称都根据这个典故而来。
羊额古道
旧时人们从梁弄上四明山,须走一条叫“羊额岭”的古道。
古道附近的山上,生产闻名中外的名茶瀑布仙茗。关于瀑布仙茗及羊额古道,也有一段传奇故事。
南朝梁时任昉在所著的《神异记》中说:“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,遇一道士,牵三百青羊,饮瀑布水,曰:‘吾丹邱子也。山中有大茗,可以相给。他日瓯羲之余,幸不忘也。’洪因立茶祠,是后往往获大茗焉。此岭所以名羊额也。”到了唐代,瀑布仙茗因载入陆羽的《茶经》而声名远扬。如今,在羊额岭下的道士山、建峒岙,仍生长着大片树龄在百年以上的古茶树。2009年,大岚镇政府在羊额岭上的大岚村重建了茶祠,供好古者凭吊、
羊额古道(资料图:图源网络)
梨洲的典故
大家都知道,明清之际的著名学者黄宗羲有好多字号,其中最有名的是梨洲。他的这个号,也有一个典故。
东晋时,会稽人孙绰与族兄孙统同游四明山,偶得梨数枚,环顾左右人迹杳然,怀疑为仙人所遗,便名其地为梨洲山。
明代诗人汪纶曾有诗云:“梨因孙绰来时见,桃是刘纲去后栽。”
清军入关后,黄宗羲率义军在梨洲山抗清,遂以梨洲为号。
新中国成立后,梨洲山所在地先后成立梨洲村、梨洲管理区、梨洲公社、梨洲乡,现属四明山镇。
因为四明山有如此丰富的仙道人文历史,所以在唐代道士司马承祯编撰的《上清天地宫府图经》和唐末杜光庭的《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》中,都载明四明山是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中的第九洞天,名曰丹山赤水洞天,由真人刁临一治之。
在黄宗羲主编《四明山志》时,又将今余姚境内的茭湖山、梨洲山、大隐山定为道教三大福地,四明山由此更是名声大振,前来寻访的四方人士络绎不绝。(编辑:赵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