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历史文脉 >  正一

[来源: | 作者: | 日期: 2015-11-18 ]

正一道


道教主要道派。始于汉末张道陵的"正一盟威之道",时人谓为"五斗米道"。东晋南北朝称"天师道"。尊张道陵为"正一平炁三天之师"。当时崇奉张道陵之道的殷仲堪、杜子恭皆宗事正一。上清派的宗师潘师正曾谓自陶隐居(弘景)传正一法。隋唐以来道士从受道教经箓皆始自正一经箓,再为升迁(见《三洞修道仪》)。《元史·释老传》说:"正一天师者,始自汉张道陵。"自张道陵第4代孙张盛于曹魏间从汉中还居江西龙虎山,开正一宗坛,其子孙世居山中,传衍道教。唐宋以后,成为正一道的活动中心。唐天皇七年(748)册赠张道陵为"太师"。宋大中祥符年间教改龙虎山真仙观为上清观,赐24代天师张正随"真静先生"号,吏部尚书王钦若为其奏立授箓院于京师。宋理宗教命35代天师张可大提举三山(龙虎山、茅山、阁皂山)符箓兼御前诸宫观教门公事,龙虎山正一天师从此又遂为统领上清、灵宝等江南符箓诸派的地位。元代,元世祖曾命36代天师张宗演"主领江南道教事",元成宗大德八年(1304年)授38代天师正一教主,主领三山符 箓。江南诸道派遂统称正一道,以龙虎山正一天师为代表。北方新兴起的全真与正一道并称为道教两大派。明朝敷封龙虎山正一天师为"正一嗣教真人",命掌天下道教事,较元时的地位又有提高。清初沿用明例,乾隆朝正一真人被廷臣劝降,正一道,乃至整个道教在形式上遂呈不断衰微之势。正一道奉《正一经》为主。正一之义,是从正以证道,道经称是为伐诛邪伪,整理鬼气,统承三天,佐国育民,与天下万神分付为盟,悉承正一之道的真一不二之道(《云笈七签·二十四治序》)。其经教符箓,斋酿炼、养之理元不由"正一"之义而发,其炼养思想以《道德经》为本,张道陵《想尔注》提出求生之道,当以清静为务,并在发展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了诸道派的炼养及符法新说,30代 天师张继先既通内丹炼养,又精符箓雷法,主张炼养与符法融合相参。43代天师张守初《道门十规》中谓:教戒行法者须首重入圜静坐,参究性命之微。在科醮方面兼融了上清派的存思,灵宝派的祭炼法。并对佛教禅宗,儒家伦理、心学、理学也有影响,颇有总汇道敦诸派精华于一炉之意。其人道者从师后,皆须得受经箓科戒.方算有了道位,道士可居家亦可出家山居。唐代曾立名有:天真、神仙、幽逸、山居、出家、在家、祭酒等7等。《全真须知》所载正一派目甚多,今多循"守道明仁德"40字派目为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