寿星,又称南极仙翁,或南极老人星,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。
寿星本为恒星名,西方天文学里的名字是船底座α星,位于南半天球南纬50度左右,在中国北方地区其实很难看到。司马迁《史记•天官书》中记载,秦朝统一天下时,就开始在首都咸阳建造寿星祠,供奉南极老人星。但供奉的理由,却与今天大不相同。当时的星象学家认为,见到寿星天下太平,见不到就预示会有战乱发生。早期星相著作中也讲到,如果老人星颜色暗淡,甚至完全不见,就预示将有战乱发生。
中国古代的太平盛世的确短暂而稀少,几十年一乱一治,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。而这颗时隐时现的老人星,恰是这种动荡局面的接好象征•绝好象征。但仅仅是象征还远远不够,古人观天象、占星气,都有很强的使用功利目的。那么南极老人星的实用价值在哪里呢?或许就在于他的老年人身份,和他能够承载一种重要的伦理价值观念——尊老、孝道。
后来寿星演变成仙人名称。由于道教养生观念的融入,也使寿星形象发生相应的改变。寿星的形象变为白须老翁,持杖,额部隆起,最突出的要数他硕大无朋的脑门。
关于大脑门的来历,有多种猜测,有人认为大脑门来自返老还童现象,老人和小孩有诸多体貌特征上的相似。比如初生婴儿头发稀少,老年人也是一样,而头发少自然额头就显得很大。寿星的大脑门,也与古代养生术所营造的长寿意象紧密相关。比如丹顶鹤头部就高高隆起。再加寿桃,是王母娘娘的蟠桃会上特供的长寿仙果,传说是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,食用后立刻成仙长生不老。或许就是因为这种种长寿意象的融合叠加,最终造就了寿星的大脑门。
寿星手中还有一柄手杖。《续汉书•礼仪志》记载,汉明帝在位期间,曾主持过一次祭祀寿星仪式,还安排了一次特殊的宴会,与会者是清一色的古稀老人,普天之下只要年满七十岁,无论贵族还是平民,都有资格成为汉明帝的座上客,盛宴之后,皇帝还赠送酒肉谷米和一柄做工精美的手杖。汉明帝还赋予老年人特权,宴会上颁发的王杖就是证明。王杖也称鸠杖,因为杖的顶端为斑鸠鸟的雕像得名。
民间常把寿星与福、禄二星凑在一起,合称福禄寿三星,代表着福运、官禄、长寿,是最受人们欢迎的三位神仙。人们常用“福如东海,寿比南山”,祝愿长辈幸福长寿。道教创造了福、禄、寿三星形象,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愿,“三星高照”就成了一句吉利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