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刘康乐
在浙江杭州城内的吴山之上,有一座道教宫观“三茅堂”残存遗址,传说三茅堂始于唐代。南宋绍兴间因东都之旧,赐额“三茅宁寿观”,成为临安十大御前宫观之一,高宗委任道门大德和宫廷内侍主持观事,宁宗、理宗诸帝并赐有御书等,皇家祭祀和斋醮活动在此举行。
三茅观原名三茅堂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在南宋临安吴山众多的祠庙之中,三茅观因与皇室和诸多道士、文人的密切关系,加之观内珍藏的历代珍宝古器,更增添了浓郁的文化蕴味和传奇色彩。然时过境迁,昔日盛景荡然不存,今考其大略,以示后人。在这篇文章中,我主要来介绍三茅观内的建筑和胜景。
一、皇家崇尚成为三茅观兴建的助力
三茅君:汉以来受人崇祀
三茅观位于吴山西麓紫阳峰下,“居吴山之最胜”,登临观西的江湖一览亭(今易其名曰“江湖汇观亭”),钱塘江、西湖风光尽收眼底,乃是一块绝佳的洞天福地。在宋室南渡之前,吴山已有小庵,因观内主祀汉代吴郡的三茅真君,故名为“三茅堂”,宋周密在《武林旧事》卷七“湖山胜概”有考证曰:“三茅宁寿观在七宝山东北,本三茅堂,相传三茅君长盈次固季衷,秦初咸阳人,得道成仙,自汉以来崇祀之。”传说茅氏兄弟三人在江苏句容居曲山修道成仙,治病救人,深受民人敬信,后人乃于此山建庙祭祀,并改居曲山为茅山,东晋时吴郡杨曦、许谧等于此创立了茅山上清派,在江南苏杭等地影响深远。
三茅观遗址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宋高宗何以对三茅君情有独钟?
吴山三茅堂不知创自何时,按《西湖游览志》所载,唐时吴山已有三茅堂,南宋初有茅庵一座,道士王嗣昌居此三十年。据《浙江通志》,南宗初道士王嗣昌来,望吴山五色云,遂编茅供茅君其中,居三十年而化,高宗感其灵异,为建三茅观。高宗何以对三茅君情有独钟?据《浙江通志》引《通元观志》:“宋高宗渡江遇风,舟不能进,问左右曰:此去何神?对曰:三茅山有茅君焉,祷之立应。后幸临安之吴山,有三绛衣人,顷之不见,访其地惟茅庵中有三茅真君像。”编造高宗渡江之危而遇茅君相助的神话,乃是昭示大宋国祚实有神灵相助的政治地位,但也颇能说明偏安朝廷对道教的信仰依赖心理。
宋代皇帝崇道是有传统的
南宋初的吴山三茅堂还不过是一座很不起眼的小茅庵,绍兴二十年(1150年),尚书省为吴山三茅堂赐额“宁寿”,因东都“三茅宁寿院”之旧名,并委派道门大德蔡大象、内侍刘敖等管领观事。宋室南渡之后,以杭州为行在,设临安府,此时宋与金朝的战争还在继续,岳飞、韩世忠等名将英勇抗金,然而在主降派秦桧等人的主谋下,绍兴十一年(1141年)南宋与金朝屈辱议和,于是宋室偏安一隅,不思收复中原,却深深寄托于宗教神灵的佑护,掀起新一轮的崇道热潮。
与被金朝掳去的道君皇帝宋徽宗一样,高宗亦十分尊崇道教,以冀众神灵佑护大宋国祚绵延,并在临安皇城御前敕建十大宫观,三茅宁寿观名列其中。宋代皇帝崇道是有传统的,真宗、徽宗尤甚,高宗对道教的信仰,亦是沿袭真宗以来的皇室信仰传统。北宋真宗崇奉三茅君,据陆游《行在三茅宁寿观记》:“初章圣皇帝建会灵观,实为崇奉之始,至是高宗皇帝方跻天下,于仁寿之域尤垂意焉。”章圣皇帝即宋真宗,曾于汴京营建会灵观,于崇元殿之侧营三茅君殿,这是宋代皇室崇奉三茅君之始。高宗即位之后,亦垂意于三茅君,南渡临安见吴山三茅堂庵堂简陋,不足以奉护国神灵,故以东都三茅宁寿观旧额赐之。
宋高宗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二、三茅观的建筑与园林
三茅观:临安吴山第一大观
绍兴二十年(1150年),尚书省赐三茅堂“宁寿”额,深含高宗皇帝祈求社稷安宁、福寿长久的美好愿望。高宗并时时眷顾宫观的事务,“乃命道士蔡君大象知观事,梦君守亮副之,许其徒世守。又命内侍刘敖典领,置吏胥,给清卫兵,略用大中祥符故事。”三茅观得力于来自皇室的扶持,乃大兴土木敕建殿宇、营建园林,并以内侍刘能真等管领观事,昔日不见经传的三茅堂已成皇家宫观,经过几代帝王的修建,终成临安吴山第一大观。
陆游赞三茅宁寿观盛况
宁宗庆元初(约1195年),陆游游观受请题写《行在三茅宁寿观记》,盛赞三茅宁寿观的形胜之殊:“表里江湖,拱辅宫阙,前带驰道,后枕崇阜,尽得都邑之胜……非他官馆坛宇可得而比。”按陆游的描写,三茅宁寿观“广殿中峙,修廊外翼,云章宝室,签帙富丽,浩浩乎道山蓬莱之藏也;钟经二楼翚飞霄汉,飘飘乎化人中天之居也。”观内有重楼殿宇、园林宫苑等,亭台楼阁廊庑一应齐备,主殿殿名为太元,中奉徽宗御画三茅真君像;钟楼、经楼高入云里。
帝王寄希望于三茅君佑护
其神御殿供奉徽宗、钦宗、高宗,殿内有累朝所赐的字画、经书、古器等宝物。三茅宁寿观奉徽宗、钦宗、高宗为三神,特立神御殿,并派宫廷内侍管领、禁军守卫,实际上已成为南宋皇室的家庙。据《咸淳临安志》,“徽庙、钦庙、神御元在禁中,高庙元在聚景园,皆迎奉于此。”寄希望于三茅君对南宋王朝的佑护,南宋诸帝对三茅宁寿观保持著一种近乎狂热的宗教情感,并将徽宗、钦宗和高宗三帝之庙迁至观中,与三茅君同奉祭祀。
三茅宁寿观地位如何?
观外东山还建有皇室专用的殿、庵、亭等,据《咸淳临安志》:“观之外曰东山,为殿以奉今上皇帝寿和圣福皇太后元命;有亭曰寅宾,俯见日出;有庵曰仁寿,东山之南则帝居,北则太室,今皆为禁地。”东山之元命殿,专为祝寿宋度宗和圣福皇太后所建,仁寿庵盖为看护、斋醮、祝延的道士所居;寅宾亭为帝观日之所,“寅宾出日”出自《尧典》,即以宾礼迎接日出,故为“寅宾亭”。三茅宁寿观据紫阳山七宝峰,尽得吴山形胜,据宋李心传撰《建炎杂记》甲集卷二:“观后林中可下瞰大内之宫中,楼台殿阁仿佛可见,今为禁也。”三茅宁寿观地处皇室禁地,可见地位之非同寻常。
观内景致
观中林泉幽致,园中遍种梅花,建有梅亭;观内有泉水数处,住持刘能真以白鹿泉为号,曰“鹿泉真人”;观之西有青衣洞,终年泉水不断,传说青衣童子所在,据《七修类稿》,“杭吴山重阳庵有泉,曰青衣洞泉,《临安志》、《杭州府志》皆以为唐开成间道士韩道古遇青衣童子入洞,改名。按洞宋为宁寿观之地,韩侂胄凿山为园,作为流觞曲水,自青衣下注于壑,十有二折,潴于阅古堂前,即名泉为阅古。”
三茅观园中景(资料图 图源网络)
宋代青衣洞属宁寿观地,元建重阳庵于此,洞边有唐代开成五年(840年)题名摩崖石刻,字迹依稀可辨:“大唐开成五年六月十□日□□南岳道士邢令闻、钱塘县令钱华记,道士诸葛鉴元书。”为杭州现存最早的道教摩崖石刻,而吴山之有道教的历史,亦可以追溯至唐代的道士韩道古、邢令闻和诸葛鉴元,唐代吴山三茅堂也可能与上述道士有著十分密切的关系。
三茅宁寿观有下观曰通玄观,在紫阳山麓馨如坊,为南宋东华派道士刘真能所创,据《万历钱塘志》:“真人尝梦三茅君乘鹤至瑞峰之阳,旦而见三鹤飞翔梦所,良久乃去,明年是日鹤至如初,真人感之请于高宗,爰建殿以祠三茅,又立三清殿于山巅后,列谒斗台、望鹤亭及道流栖炼之室,高宗命曰通玄,书额赐之,是为观之始也。”刘能真原名刘敖,本为皇宫内侍,深受高宗的宠爱,曾命其典领三茅宁寿观。后刘敖从东华派宁全真出家为道士,开建通玄观,据《西湖游览志》:“绍兴二十九年(1159年),内侍刘敖入道修真,结庵于此,高宗御书‘通玄’二字榜之,赐名能真。”
三茅观:文人聚之 佳作留之
三茅宁寿观处都邑之盛,林泉优雅,鸟语花香,又有奇珍异宝,当时文士多来登临,观赏游览,吟咏留诗。宋陈谠游梅亭有诗《留题三茅观梅亭》曰:“竹密不知云欲雨,山高尽见水朝宗。”宋韩淲来游三茅观,与易道士品茶,见陆游所题之碑,乃作《题三茅堂读放翁碑易道士设茗》:“宝山最佳处,突兀三茅堂。幽襟玩岩穴,散脚登崇冈。梅亭虽未花,自觉草树香。午阴布修干,禽鸟时来翔。下视江海波,风烟渺茫茫。”宋张镃曾登临三茅宁寿观,有诗《正月三日同诸亲从叔祖阁学登宁寿观东西山寻至邻园次叔祖韵》曰:“超旷欣便静,纷哗厌处浓。客亲非外约,地胜适新逢。诗兴骖黄鹤,仙情寄赤松。烟平千万户,此处认歌钟。”(编辑:陶然)